Connect

dolphindb 支持以下两种创建连接的方式:

  • 方式一:在构造 session 的同时传入相应参数,在构造的同时创建连接。
  • 方式二:在构造 session 后,通过 connect 方法建立连接。

本节将介绍方式二即在构造 session 后通过 connect 方法建立连接。如下展示创建一个 Connect 的完整示例:

connect(host, port, 
        userid=None, password=None, startup=None, 
        highAvailability=False, highAvailabilitySites=None,
        keepAliveTime=None, reconnect=False)

由上述脚本可知,使用 Connect 方法建立连接涉及到多个参数。以下内容将对参数进行详细说明。

连接参数 host, port, userid, password

  • host:所连接服务器的地址。
  • port:所连接服务器的端口。
  • userid:登录时的用户名。
  • password:登录时用户名对应的密码。

用户可以使用指定的域名(或 IP 地址)和端口号把该会话连接到 DolphinDB,并且在建立连接的同时登录账号。

使用示例如下:

import dolphindb as ddb
s = ddb.session()

# 连接地址为localhost,端口为8848的DolphinDB
s.connect("localhost", 8848)

# 连接地址为localhost,端口为8848的DolphinDB,登录用户名为admin,密码为123456的账户
s.connect("localhost", 8848, "admin", "123456")

若 session 过期,或者初始化会话时没有指定登录信息(用户名与密码),可使用 login 方法登录 DolphinDB。

import dolphindb as ddb
s = ddb.session()
# 连接地址为localhost,端口为8848的DolphinDB,未指定登录信息(用户名与密码)
s.connect("localhost", 8848)
# 使用login函数登录 DolphinDB
s.login("admin","123456")

高可用参数 highAvailability, highAvailabilitySites

  • highAvailability:是否开启 API 高可用,默认值为 False。
  • highAvailabilitySites:所有可用节点的地址和端口,格式为 ip:port

highAvailabilityhighAvailabilitySites 都是 API 高可用的相关配置参数。在高可用模式下,Python API 在连接集群节点时会查询负载最小的节点,并与其建立连接。当使用单线程方式有一定延迟地创建多个 session 时,Python API 可以保证所有可用节点上连接的负载均衡;但在使用多线程方式同时创建多个 session 时,由于同时建立连接,每个 session 建立时查询的最小负载节点可能为同一个,不能保证节点的负载均衡。

注意:如果连续建立多个 session,服务端集群间可能尚未同步负载信息,此时查询到的结果可能始终为同一个最小负载节点,无法保证节点的负载均衡。

下例中为简化问题使用节点连接数代替节点负载:

  1. 假如当前三个节点的负载值分别为 [1, 9, 10],则单线程依次、有延迟地建立20个连接后,每次建立连接都会向服务器查询当前最小负载的节点,因此最后负载值分别为[14, 13, 13]。
  2. 如果多线程同时建立 20 个连接,或单线程快速创建,则同一时刻服务器查询得到的最小负载节点为同一个,最后负载值分别为[21, 9, 10]。

节点负载的计算公式为:

load = (connectionNum + workerNum + executorNum)/3.0
  • connectionNum:连接到本地节点的连接数。
  • workerNum:常规作业的工作线程的数量。
  • executorNum:本地执行线程的数量。

上述变量可在任意节点通过执行 rpc(getControllerAlias(), getClusterPerf) 获得,相关函数介绍请参考 getClusterPerf

若要开启 API 高可用,则需要指定 highAvailability 参数为 True,同时通过 highAvailabilitySites 指定所有可用节点的地址和端口。

示例脚本如下:

import dolphindb as ddb
s = ddb.session()
# 创建向量,包含所有可用节点的地址和端口
sites = ["192.168.1.2:24120", "192.168.1.3:24120", "192.168.1.4:24120"]
# 创建连接;开启高可用,并指定sites为所有可用节点的ip:port
s.connect(host="192.168.1.2", port=24120, userid="admin", password="123456", highAvailability=True, highAvailabilitySites=sites)

注意

  • 若开启高可用后不指定 highAvailabilitySites,则默认高可用组为集群全部节点。
  • 开启高可用相当于启用自动重连,当连接断开时,如果返回的错误信息为 <NotLeader> 则继续尝试重连连接建立时的节点;如果返回的错误信息为其他,则尝试重连 highAvailabilitySites 列表中上一次成功连接的节点的下一个节点。

保活参数 keepAliveTime

  • keepAliveTime:在 TCP 连接状态下两次保活传输之间的持续时间,默认参数为 60,单位秒(s)。

通过配置 keepAliveTime 参数可以设置 TCP 的存活检测机制的检测时长,以实现即便在网络不稳定的条件下,仍可及时释放半打开的 TCP 连接。若不指定保活参数 keepAliveTime,则默认使用构造 session 时使用的 keepAliveTime(详见 保活参数)。指定参数的示例如下:

import dolphindb as ddb
s = ddb.session()
# 创建连接;设置保活时间为120秒
s.connect(keepAliveTime=120)

重连参数 reconnect

  • reconnect:在不开启高可用的情况下,是否在 API 检测到连接异常时进行重连,默认值为 False。

若开启高可用模式,则 API 在检测到连接异常时将自动进行重连,不需要设置参数 reconnect。若未开启高可用,通过配置 reconnect = True,即可实现 API 在检测到连接异常时进行重连。使用示例如下:

import dolphindb as ddb
s = ddb.session()
# 创建连接;开启重连
s.connect(host="localhost", port=8848, reconnect=True)

其他参数

  • startup:启动脚本。

该参数可以用于执行一些预加载任务。包含加载插件、加载分布式表、定义并加载流数据表等脚本。

import dolphindb as ddb
s = ddb.session()
# 创建连接;设置启动脚本 "clearAllCache();"
s.connect(host="localhost", port=8848, startup="clearAllCache();")